秋季早晚溫差大,很多年老體弱的人都會因為寒氣侵體而容易生病,尤其是患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支氣管炎等慢性病的老人,在秋天里容易病情加重,并易患上感冒、咳嗽、便秘等。浙江省中山醫院老年病科李思敏醫師認為,百病從寒起, 寒從腳下生,因此,想要驅散寒氣,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熱水泡腳。
俗話說,養樹需護根,養人需護腳。因為足是人體經脈聚集處之一,人體十二正經中,足三陽經終止于足,足三陰經起始于足,分布于腳部的經絡穴位多達60多個,而且人的雙腳上存在與各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,是人體的“第二心臟”,與體內的五臟六腑是相通的。
泡腳屬于中醫足療法,刺激這些穴位、反射區,可調節經絡、疏通氣血,促進人體血液循環,對于中老年人因心腦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腦栓塞、心肌梗塞有預防作用。泡腳可潤肺蠕腸,有助緩解中老年人食欲不佳、咳嗽、便秘等癥狀。泡腳可調整腦部神經傳導,提高睡眠品質,同時加速體內廢物排出,改善中老年人失眠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癥狀。另外,對于中老年人常有的疲乏無力、腰腿疼痛、腿肌僵硬等癥狀,經泡腳后也可使緊張的小腿肚放松,改善肌纖維運動狀況。
如果在泡腳過程中,加入合適的中藥效果會更佳,不光能促進血液循環,皮膚在溫水作用下還會加強滲透能力,促進吸收,疏通筋骨關節,起到祛病、護膚、美容等作用。但是,中藥泡腳也大有講究,其中具有溫經作用的有:透骨草、川椒、干姜、桂枝等。有活血通脈功效的有:紅花、當歸、雞血藤、艾葉等。此外,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病等患者使用前請詢問醫生。
在家中泡腳的一些注意事項:忌飯后或空腹泡腳,飯后半小時內不宜泡腳,最好吃完飯過一小時后再泡腳;忌水溫太高,泡腳的溫度一般保持在40℃為宜;忌時間過長,泡腳的時間保持在15至30分鐘為宜;泡腳木桶有講究,泡腳最好用較深、底部面積較大的木質桶或搪瓷盆,能讓雙腳舒服地平放進去,而且最好讓水一直浸泡到小腿;泡腳后不能馬上睡覺,趁著雙腳發熱的時候揉揉腳底,及時穿好襪子保暖,待全身熱度緩緩降低后再入睡效果最好。
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01741號